如今的中江县广福镇,在距今余年前的北宋曾是梓州铜山县,在这个只有三条平行街、以铜矿出名的蜀中小县城,“铜山三苏”——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的祖辈也曾是外来采矿大军中的一名打工者。但是苏家经过几年的努力家境转好,便越过玉江,举家搬到了县城对面的松树山上落地生根。后人们不甘心仅靠采矿维生,个个志向高远,潜心苦读。到了苏易简这一代,已积累了浓厚的书香气息,苏易简一举中了状元,并迁至开封为官,其孙苏舜钦为官时间不长,但力推诗文革新,他拒绝诗文辞藻华丽、过度修饰,主张诗文要贴近民生、反应百姓疾苦。庆历四年(),苏舜钦遭人诬陷被贬逐离开封,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庆历八年()复官为湖州长史,未及赴任即病逝。卒时年仅四十一。
人物简介
苏舜钦(-),北宋词人,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仕途受挫,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著有《闲谈录》、《次翰林志》、《续文房四谱》及文集二十卷。
请输入标题abcdefg
壹
“状元踩桥”故事流传至今
状元桥经修缮,如今已成为当地村民的出行之路。
4月14日午间,中江县广福镇文林村,阳光透过竹林照在横跨玉江支流上的一座仅有一个石拱的小桥上,桥头石柱上“状元桥”三个字分外醒目,这座桥始建于北宋年间,专门为庆贺苏易简考中状元而建,也是目前“铜山三苏”文化在中江仅存的少数遗迹之一。
据记载,太平兴国五年(年),才思敏捷的苏易简时年22岁即中进士,后成为北宋时期四川的第一位状元。“当时中了状元,当地专门修了一座状元桥表示祝贺。”今年87岁的文林村人李中全还记得从祖辈那里流传下来的”苏状元踩桥“的故事。古时修桥最后一块石头被称为“杀脚石”,类似于现在修房封顶,“据说当时选了很多块石头来做‘杀脚石’,但就是不得行,要么厚了,要么薄了,放上去摇摇晃晃的。后来请苏状元来,他选中了一块石头,结果放上去刚合适。”李中全说,大桥竣工请状元回来踩桥,相当于现在的剪彩,“那个场面应该是相当盛大的。”
年,当地村委会集资对状元桥进行修缮,两侧换成了石栏杆,长约10米、宽3米有余的状元桥如今成为当地3个村组约人的出行必经之路。
苏易简的孙子苏舜元和苏舜钦也继承了祖父的文气,苏舜元为人精悍任气,歌诗豪健,尤善草书;而苏舜钦则在诗词方面造诣较高,名气最大。
贰
推动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
位于中江县城凯江河畔的“铜山三苏”塑像,左起分别为苏舜钦、苏易简、苏舜元。
肖永春摄
青年时期苏舜钦就以文章知名,他不受当时浮艳文风的束缚,强调继承儒家文艺思想中的现实精神,成为北宋文学的主流。中江地方文化研究学者林长龙称,苏舜钦反对历朝骈文只有华丽辞藻、思想内容空洞、大量抒写个人离愁别恨的风格,“他主张文章不要大量抒写个人小感情,不应高高在上仅为士大夫少数群体所用,而应‘写意‘、‘畅情’,以‘警时’、‘鼓众’,要言之有物,反映百姓心声,总结来说就是要接地气。”
文学形式的革新引发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以苏舜钦为代表的“革新派”和以王拱辰为首的“保守派”站在了对立面。庆历四年(),苏舜钦受人诬陷,以“监主自盗”罪被削籍为民。他毅然前往苏州,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如今,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储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沧浪亭,曾是苏舜钦的私家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舜钦是慷慨、豪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诗人,他的诗歌也热情奔放,欧阳修评其诗“笔力豪隽”、“超迈横绝”,《宋史·苏舜钦传》也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例如“老松偃蹇若傲世,飞泉喷薄如避人”(《越州云门寺》);“况时风怒尚未息,直恐泾渭遭吹翻”(《大风》),想象奇特,借助自然景物形象抒写愤世嫉俗、勃郁不平的情怀,最能体现他的诗歌风格特点。
苏舜钦的书法成就也颇高。唐朝草书大家怀素的自叙帖曾遗失6行,很多人补过均未被认可,“后来苏舜钦补齐后被广泛认可,再无人敢去补。”其书法成就可见一斑,《补怀素自叙帖》也成为苏舜钦留下的书迹代表之一。
叁
状元故里
传承“铜山文化”精髓
广福立的状元故里牌坊
苏家祖辈曾生活的松树山紧邻广福场镇,通往松树山的省道一侧入口处,竖立着“状元故里”的石牌坊,显示出当地对“铜山三苏”的敬仰。年,广福镇政府编发《铜山新韵》,开篇便对“铜山三苏“进行了详尽介绍,广福镇还修建了大“三苏祠”,成为铜山旅游景区开发的典型之一。
“‘铜山三苏’中尤以苏舜钦的诗词成就最高,作为铜山文化的领袖,对后世的影响颇大。”林长龙说,广福历代名人辈出,当地文化气息颇浓,在打造一些项目时也与当地的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当地修建了大“三苏祠”,成为铜山旅游景区开发的典型之一。在中江县城的凯江河畔,塑有“铜山三苏”的雕像,一旁的桥也被命名为“铜山大桥”,“铜山三苏”正成为中江县闪亮的文化名片之一。
林长龙:苏舜钦文学成就很高,推动北宋文学形式的变化,被称为诗文革新运动先驱,他的诗词作品多揭露当时政治弊端,反应百姓心愿,关心国家命运,在掀起北宋文学文坛运动的同时,也引起了政治的变革。他为官清廉正直,主张正义,不计较个人得失,很执着,一生为国。无论是作诗,还是为官,他的个人品质都对后世影响极大。
林长龙,年生,四川中江人。书画家,中江书画院院长,曾担任过中江县文化馆馆长、中江县文联主席,对中江地方文化研究较全面,年编写《中江历史三千年》,系统介绍了中江的历史沿革及区域变迁、古代经济、光辉灿烂的中江历史文化、著名历史人物等。
晚报记者陈兰
本期编辑汪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