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的春天》
京杭大运河的里运河段,从淮安至扬州两岸是水网密布广袤的江淮平原,在下河地域濒海的阜宁县是我的故乡。一水乡名为陈港是我的出生地。阜宁和淮安两县接壤,年少时我曾几番栖息于运河两岸,从此它长流在我心灵的版图。 文革结束后一段时期,中国经历着如产妇分娩的阵痛,人心既有喜悦也有困惑,既有希望亦有担忧。如俄国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春》所描述的,象刚出院的走出严冬的病人,身体羸弱仍有些担惊受怕,感觉“空气发青”,恰如“手里挽的一包内衣”。社会乍暖还寒的情状,许多“断了的故事,没有下文,像一颗星悬在那里”,千万双索觧的眼睛有几分迷茫。那时我曾踯躅在运河岸边,饱览运河水乡风光,大自然给予我美的滋养和心灵的慰藉,也使我从中得到某些哲理的启迪。运河风光真是美,四季田野景色或是一幅油画,或呈水墨基调,那是一种平淡出天真的美,天然去雕饰的美,说平淡,那是因为住在运河边上的人,对运河之美有着过度地熟悉运河的不经意。运河水乡真秀人,那柔和雍容,又不失一马平川豪气坦荡的气度,世世代代浸染着水润的土色面孔,凸显着运河人淳朴、坚韧、粗犷原始本然的质感。你若有心来寻美,而且你是从运河遥远的历史走过来的,你就会发现运河的大美、大境界,你甚至会有大彻悟。就让我把过往所感受到的运河水乡留影,拉回来与你分享吧。
01
运河的美,请在行走的船头上去眺望吧。桅杆顶端大长弧蓝色的天空,怀远高迈如诗,田野,是收不住的一展万顷平畴。隐约得如烟如云的村落、树丛、草垛、弥散在两岸地平线上,若浮若移,几分迷离,几分惝恍。远方河湾一角,数片游走的帆影,如同祭典的白烛撑拄天际,呈现出廖廓而深沉、宁静而迥远的独特风致。这是大自然设定的田园牧歌型的美学道场,引发你纵身大化的摇情与遐想。 水乡的美,请在那岸边柳色风烟上去寻觅吧。二月的风,是春之女神的脚步,婆娑踯躅在两岸的田野,舒缓的节奏,温存的呼唤,叩开万物生命的心扉,一切孕育了的躁动,萎约了的萌发,刻意于力的蓄积,也思盼着春的馈贻。二月的风是鲜活的酵母,广袤的大地已经被深透地发酵,板结了的松动,僵化了的滋活,处处散发出酿造的气息。 柳枝上爆满胀鼓鼓的芽苞,似绿色的火花迸发在空中,一棵棵柳树像一支支火把,被风霜窒息的火焰,如今阳春之气又引发它燃烧。它复燃的绿色火焰烛照千里平川,将消尽寒冬留下的荒枯,败落和颓萎,燃出古运河骀荡无垠的烟景。 暮春时节,翠依依长长而密致的柳丝,簇簇堆堆如烟如雾,前不见尽头,后不见煞尾。亭亭玉立的排列两岸的柳树,像一群婀娜的少女在明媚的韶光,融和的淑景中冶游醉软。阵风吹起柳丝,卻似一头长发凌空流泻,流泻的是一缕缕激情充盈、活力四射的青春的琴韵。她们是见证人间的天使,在执着的迎候,又依依的惜别。她们迎候生活的新浪潮新节奏,也惜别逝去的怀柔万物的古老歌谣;她们迎候土地上希望生长的韵律,也惜别一程程造福乡土的时代云雷。 运河水乡的美,请在水光天籁中去感受吧。在我少时印象中,清新辽阔的田野上,有星罗棋布的高架式挂篷上下旋转的风车,有陀螺似的左右旋转的风车,也有人用脚踩或牛拉的水车,在港渠田头发出吱呀吱呀或呼噜呼噜的清越之声。从运河汲引而来的水流,静静地注满一块块方形的田畴,田野如铺开一方方明镜影印着蓝天白云,上下天光水天一色,给人以一片明亮通透之感。而芦苇深处柴刮刮鸟“刮刮,刮刮刮刮!”地连音颤鸣;水田上空布谷鸟,“快播!快播!”地唤叫;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鸟儿,爆出“咯嘣,咯嘣!”的脆响,犹如小金鼓的击打。各种鸟鸣此起彼伏,逸兴远致如奇香袭人,令你神清气爽;也让你感到“如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匡埌之野”(《庄子·应帝王七》)煞是空灵而妙有也。 间或有农人月光下在水田里赶牛耙地,手执牛鞭引吭高腔欢牛哩哩歌,一口气甩出悠扬长调响彻原野,听得出带着几分艰辛,几分悲情的诉说。 到了农时,水田全部插上秧苗,各式风车水车像是纺织机,渐渐地织出运河两岸一望无尽生意浓浓的一片绿色。 我那时的记忆中,运河冬尽解冻时就开始闹忙起来,各类船只增多,有客船、商船、货船、啪啪地敲着船板的渔船,还有用鱼鸦捕鱼的鸦船,也偶见婚诞寿庆的喜船和盘柩归葬的丧船,所见的都是多数有带蓬帆的木船,混然行驶在里下河平原的一片静悄悄里,可倾听到划桨声,摇橹声、行船的蹚水声、船篙的扎水声。而在原野上的沟渠河汊,田埂缺口,处处漫溢着水声或是哗哗、或是汩汩,或是淙淙,或是潺潺,或是叮咚。 其声韵悠然,逸你清听,是神灵悲悯的祷祝么?为生民佑福,让田园瑞祥芳馨;其节律清婉,诱你梦想,是地母的催眠曲么?让生灵得以安顿,万物在玄默中长成。于是,生命之水让田野变幻着四季的神奇,天演人世共享的福缘,也从生命本原上去滋养人寰智根,生发活力升腾的精神空间。 “夕阳炖香了生活的音韻”,黄昏是古运河的特约画手,画题是“和平养无限天机”。绿树掩映的簇簇村庄,飘逸出一串串炊烟,一阵阵稻粱的饭香。阡陌上农人牵着时发哞叫的暮归老牛,守门犬见主人回家,贴地溜出摇尾伴拥在左右。停泊在河岸边的渔家,一丛丛灯火,像是一串串微笑,或是一束束乡愁。偶有渔翁酒后微醺,发出一声声歌呼,播撒着宁馨、闲逸。真乃一幅“落日呼牛见小村,稻粱熟后掩棚门”的风情写照。 里下河百姓人家平和、敏慧、开通。水乡的风光水韵滋润成女性自然率性,质朴温情而又大胆谐俏的独特性格。一个“情”字,分外甜美着清和的水乡。在这里,姑娘们的情爱如醇醪,把一个个流传乡土的爱情故事,深渍得醇香、酽浓,甚或带几分侠性和传奇,足以让享有的人心醉。那是情天恨海里一派清新秀异的心灵风景,衍生不绝于古今。婉娈温存,既有董小婉的沧海之水;高情、刚烈,又何少李香君的巫山之云,那是天人合一的外履不纳的桃花源,桃花浅深处,迷离或冷暖。在菩提之路上,自有可意的情愫慰贴人生,成为身心玄同的情感宿地;自有一束温润的月光消溶块壘,让你回归安顿灵魂的古老故乡。只能是具有那份“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的诚挚,“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敬重,才会拥有自己的一轮明月。 勤劳智慧的里下河农民,在长期农耕文明的历程中,世世代代有说不尽的稻作桑麻,鸡鸭牛羊的话题,做不完的耕种水肥,果树菜蔬的活计。月有俗定的集市交易,是远离城镇的农人贴身的小烟袋,不时给他们带来稍许惬情和兴头。年年岁岁风俗节庆,沿袭着千年古楚的“州土平乐”“江介遗风”,是他们世代守望的古老精神家园,习成了乡里朴厚的民风。 乡间人家婚诞喜庆,必燃放鞭炮,寂静的乡野突发一阵连天爆响,或有唢呐的的打打不绝欢唱。那爆响的是每一朵生命之花的极致之美;那欢唱的是全家人多少年培育的希望和欣喜。偶有丧葬之事在田舍里,阡陌上,富有之家请僧侣“放焰口”,做法事,演尽古老的仪式程序,远近数里的旷野都听到花丧鼓不住声喧,地吊锣连宵振作。却是怪力与神威,人世间从来都是不信无之信有之,前有人曰!“空色色空,谁见众生离下土;去来来去,何曾接引到西方。”此种风俗曾递代沿续,总不外乎人们希望圆成自己的精神意愿,或为了抵达某种文化伦理的意义。
02
隋炀帝开凿运河,实乃高明的战略之举,具有固国基厚国本的重大意义,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而他富才薄德,逾闲荡检,骄奢滛逸施行暴政,终使一代财富厚积的王朝倾覆。其功过历史多有评说。 运河像从天落下的一支掣电,凝定在中国古代荒寂的海甸之区,晶晶一线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于是东方被照亮,被唤醒。广袤的土地似注入了膨化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一下被激活起来,灌溉水运之大益,使两岸农业发展,百业兴盛,经济繁荣。尤其是渔盐之利,稻谷棉麻等农作物通享天下,直收富国强兵之效。水运通达,南船北马,辕楫更替,两岸商贾云集的城镇,如明珠般被运河串连起来。 历代王朝在走向没落时对农民横征暴敛,运河成为官府插在农民身上采血的管子,使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运河是南北水运枢纽,为兵家所必争,因此,运河一线历史上动乱频仍战事多发。 千百年间,运河如一根商调长弦,弹不尽人间如万斛潮水般的哀愁。 唐代陈琳黄巢起义,十万农民军席卷江淮,烟云千里埋弓刀,在里下河一段运河两岸覆盖百里连营。清代曾发生过激烈的抗倭斗争,在通泰之地,官民联合围剿与贼激战,敌败坠胆逃遁开洋,有前人镌石志碑,策励后世。我曾在南京博物院展览中见读碑上文字。 里运河见证了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人口大迁徙,如魏晋南北朝永嘉之乱衣冠南迁,有九十万众流徙江南广大地域,江南原本尚勇好武与北方传统的崇文重教激荡交融,使得江南既有杏花春雨的柔情款愫,又有铁马秋风的铮铮侠骨。而京杭大运河的形成,多次历史的转机,使人文的北风南渐和南风北渐,呈现如云从龙的冲湧之势,形成奇妙的对应与反哺,共同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南方与北方人在里运河沿线区域长期共处休养生息,运河人的性格兼融了山西、陕西等北方人强悍豪迈,和江南人的温柔婉约。悠悠运河水,牵引南方与北方民族血脉交融,化育我们一方民族的风情美质。在艰难的生活以及多发的战争与水患的磨练中,他们刻苦耐劳开掘智慧,塑成放眼天下要干大事业的胸怀和隐忍负重的品格和气魄。
03
古称“淮、海惟扬州”,座落于长江北岸,是江淮经济文化中心,古运河穿越其间,素有“淮左名都”之誉。从南北朝至隋、唐,城垣几经兴废,南朝宋代鲍照“芜城赋”中写扬州繁华盛况,曰“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有“藻扃黼帳,歌堂午阁之基。琁渊碧树,戈林钓渚之舘。”有“东都丽姬,南国佳人。”通城圮毁后则是“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破而豆分。”“泽葵依井,荒葛罥途,坛罗虺蜮,階斗麏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崩榛塞路,峥嵘古馗。……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通池既已夷,峻隅又以颓。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凝思寂听,心伤已摧。”一代文魁名赋为一国名城方志写实传真,壁合辉光于华夏历史文化大千古。 隋朝杨广曾封王扬州,称帝后又游幸于扬州。至唐代扬州已成为对外贸易海港之一,经济文化繁荣走向鼎盛。其间对于扬州的赞美之诗颇多,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见,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又“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明清时为两淮盐运中心,明代《两淮盐法志》记载,“天下财赋盐利居半;盐利两淮天下居半;两淮盐场三十,而安丰几半之。”漕运的发达,盐商经济的殷富,是扬州城兴荣的内驱力。盛极一时的扬州城园林遍布,湖山映照。横天的有亭台楼阁,扑地的有午榭歌厅。眼见得“一袂红袖,步摇金钗碎”,耳听得“画舫夜,笙歌沸,二分明月依稀有歌吹。”正是个“多少花阴曲槛灯斜照,旁有坠钗双凰翘”的温柔乡,快乐园。“腰缠百万贯,跨鹤上扬州”,成为天下士林的人生梦想。扬州商贸繁华和其地域特征,孕育了扬州特色的文化,称道于世的有扬州评话,扬州弹词,广陵清曲。扬州八怪画家的笔墨技法,打破传统壁垒对近代的写意花卉影响很大。 沧桑铸文魂,风土感人情。里运河地域这片历史文化昌荣之地,自古就有不少文化明星彪炳史册。可谓绍奕世之宏林,光百代之文绪。 魏晋南北朝“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生于葬于古邗沟古道上,即今宝应县境内(汉制为射阳县)。其诗《饮马长城窟行》标著文学史册。曹丕《典论论文》中说“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陈琳曾为袁绍讨伐曹操书以檄文,机锋犀利而渊雅。袁氏败,琳感于曹操惜才用贤,释嫌不咎而归附之,掌司空军谋祭酒。 唐代诗人温庭筠《过陈琳墓》一诗:“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同为词客仕途坎壈,相惜惺惺的诗情郁乎其中,感喟亡者身后不尽落落苍凉之余,而犹存追踪先贤书剑军旅之壮怀。此诗曾为在延安的毛泽东所推许。 后世文脉绵亘,有宋代词人秦少游;明代小说《水浒》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明代的《秦州学派》;有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文艺评论家《艺概》作者刘熙载;还有著名的“扬州八怪”书画家郑板桥。著名古典悲剧《桃花扇》,也由孔尚任在此完成。 唐代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扬州人)精于律藏,日本佛教律宗创始人。诚重於传教,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几经挫折至双目失明,在第六次航行取得成功,将律宗移植日本蔚为丛林,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学等传统文化也被大写在日本岛国。一盏海灯穿越千年幽暗万重风浪,凌虚高张与异域风月同天,粲然映照于东方。 明末,清军围攻扬州城,史可法率全城军民坚守浴血奋战,城破后清军屠城十日血染江河,史可法抗节不降慷慨就义。 史公祠有联曰:“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老臣心”。梅花之清贞,月魄之高华,这是对英雄最好的诠释与颂扬。史公祠是一方硕大的印鉴,将英雄的民族大义以铁线血彩钤入史册,留下永恒的印痕。
04
苏北里下河平原上安丰镇盛产食盐,早在唐朝开元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盐场之地——古称“东陶”。 在古代,盐税是一个王朝重要的经济来源,天下第一风流人物范仲淹,于北宋天禧五年至东陶任盐仓监。由于海潮倒灌,几乎所有的盐灶和居房都被洪水冲毁,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范仲淹心忧百姓决心筑堤捍海,在与地方官员协商未果情况下,冒着越权风险上疏朝庭,受到地方贪官联名弹劾。范仲淹愤然而曰:“我是盐官,百姓都逃荒去了,怎么去收盐,所以这是我份内的事。”他带领地方民众和士兵,筑成了数万里捍海长堤,横亘于黄海滩头锁住了汹涌海水,盐场和农田从此有了保障使灾民能够重返家园。此后盐业生产得到新的发展,财赋的聚集使古镇形成了“三关六码头,九坝十三巷,七十二个半庙堂”的壮观景象。大街小巷店行坊馆星罗棋布,铺面经营着徽州的茶叶、油漆,江浙的绸布、江西的瓷器、中原的旱烟。 范仲淹造就了这个小镇的繁荣与富庶,人们感念他的功业,把海堰誉称为“范公堤”。随着沧海桑田的巨变,“范公堤”已隐约于世渐渐远去,而他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卓然特立,就是践行他根于善德的“不负民,即不负国”的朴素理念。 明代安丰人盐民出身的王艮,为了改变注定的命运,在曲埠孔廟有感于“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立下效法先贤之志,发愤读书,拜师于心学大家王阳明门下,后创立了“泰州学派”得以名扬天下。他拒荐不仕,认为“世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庭正,而天下治矣”。在家乡开办“东淘精舍书院”专事讲学。他的学生大多数是农民、樵夫、陶工、盐丁,不仅不收学弗,还管弟子们的食宿。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希望打破名利和固有的贫富贵贱之分,弘扬“百姓日用即道”的理念,让人们总做圣人、做好人。他成为备受古镇尊崇的儒学大师,为安丰定下了一份《淮扬乡约》,其中曰:“凡吾乡人,当以善立人。和吾邻里,齐吾渊族,实践良知,畅行道义。敦礼让之风,成淳厚之俗。”为古镇人世代遵循。 一位巡盐御史来安丰巡察,亲受“和睦善良”之乡风感染,以诗盛赞古镇“忠孝”、“诗礼”“自在”“清白”四种人家。王艮制定的《淮扬乡约》,被朝庭在两淮乡间推行,安丰被誉为江南大地上的“涣然文明之乡”。 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和王艮《淮扬乡约》的以善立人,其积善成德的传统世代相传。或托于明·王嘉令献款修缮的古仓麻石板路,或附于元代吴显卿用私款为盐工凿的水井,或见诸清代吴嘉纪记盐民苦的诗作,成为古镇历史的注脚。 一个生息在东方土地上古老的民族,世世代代传递着人类文明之炬,走向一个可以梦想成真的古老的香巴拉——“圣土和韻”,书写在安丰古街入口的照壁上的四个大字,标榜着我民族先祖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历史的变迁,使今日之古镇呈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现代化风貌,传统的善的种子,在新的精神生态环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安丰人医生自己掏钱的为贫困孩子垫送医药费,并发动社会捐款与大型企业合作筹款,为贫困家庭患儿减免医疗费。在这里,有随处可见的捐献者命名的街巷;有江苏“润心计划”专家,把善的种子传播到国外,践行兼爱天下的大国担当;有占古镇人口1/10的人报名注册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维护环境救危扶困作出无私的奉献。 安丰从“盐丁苦,终日熬波煎淋卤”的古代盐场,到成为明代江南“涣然文明之乡”,到当下成为新时代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第一的经济强镇。安丰人在历史舞台上,激荡着历史的回音,重彩投映“积善成德”富民强国的底色,始终演绎从容与自信,达观与豪迈。
05
里运河北端淮安地区,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下河镇是西汉大将军韩信青年时遭遇“胯下之辱”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一座“胯下桥”牌坊,千年流传的故事,传递出“隐忍立丈夫”的大义,融入了一方水土,滋养出一代代民族的干城志士,如宋代抗金的巾帼英雄梁红玉,忍辱不屈志,终酬抗金杀敌报国之愿。明代状元沈坤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虽常年不被重用,但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抗倭明志。中国十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一生宦途坎坷,几十年蒙受屈辱与不公,闭门著书终成传世之作。清末将领关天培,为抵制鸦片实行禁烟,镇守海疆,多次击退英军进攻,在英军进攻虎门激战前,下定殉国决绝之心,准备在炮火中化作飞灰,拔下一颗牙齿捎回故土淮安作为身后殡葬的骨体,在绥远炮台孤军奋战中最终英勇阵亡。民国年间盐阜区国议员江中言之父,在辛亥革命的反清斗争中不幸被捕,始终不屈于刑逼,最后被满清刽子手将其周身用芦柴杆密密围捆,置于铡刀下被中裂躯体而壮烈牺牲。周恩来还在幼小时游观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地景点,曾对亲长说,“韩信为实现大志而忍辱,这样做是对的。”受家族革命党人的影响,少年周恩来就懂得“救亡图存”大义,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人生宏愿,以后在革命生涯中表现出坚忍沉毅、无私奉献的风操。 淮安下河一带人,世世代代传颂这些民族的杰出人物,这些不老的故事不朽的精神,积淀在人们的血液里,并化入他们的为人处事与人生作为之中,当今有的人秉持“隐忍立丈夫”的精神,顶着冷嘲热讽在艰难困苦中,锐志求学,自强不息,实现了人生理想。也有人,以“趴在地上的目的,是为了更从容的站起来”为一种理性的执念,在改革开放时为振兴事业集资,多方求助不怕丢面子,或受屈于人,终于成全其谋求取得事业的创新成果,为人民作出贡献。
06
青青运河水,在平原的页面上,洇漾出水乡风情之美;片片盐池卤,结晶成苍茫海甸的城市明珠;漕运如梭,喂养华夏民族古老文明;范公圩堤,灼灼星象盘亘于历史的天空。 那夜桥明月,瓜州星火,东淘书院,漂海佛灯都成江左雅旷; 那“芜城”咏叹,原上烽火,青史喋血,关天培庙,厚积沉郁的历史乡愁。 这一切,融铸成凑畔于大海东方邦土的通达尚变、温文锐进的精神质地,道义担当的人文风骨。 溯自邗沟古老的江淮河段,流逝了跃动在岁月渊薮多少英姿风流,唯留下世代赓传的国殇祭典,不朽丰碑,文华虚境的历史沉淀物。在时代洗礼的背景中,陶化革命志士献身信仰的壮怀赤诚;玉成当代为民族振兴砥砺奋发熠熠如星辰的人杰之光,辉映中华新时代前所未有的绚烂图景。 掘地克行数千里,沉沉一线京杭大运河,全长千米,它丈量历史的厚重,沉淀文化的渊薮,是一部难以穷尽的典藏,是一带多元能指的历史星云。标注世界一个古老的民族,往古猛气纵横锐意开拓创业的伟绩丰功。穿越千年风烟,奔放不羁的行旅,一道道地平线系它不住。 且看今日,一重重浪的翅膀,挟裹滚滚潮流接力而去,且行且琢,正以雅雅古韵融合现代风华,塑造大运河新时代的未来。
作者:唐雨奇简介唐雨奇年农历6月12日生。研究员。一级作家,中国世界华人作家艺术家理事。原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江苏省三套文学集成办公室主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编辑。曾为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歌谣集成江苏卷》撰写“前言”(经国家总编委审定:“作为代表性向全国各省市推荐”)、类序。荣获由全国艺术科规划领导小组颁发,国家艺术重点研究项目编纂成果一等奖;国家文化部颁发,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文艺集成志书编纂突出成果奖;散文《寻绛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在中国作家金秋笔会全国征文中,经评审委员会评审为一等奖;年国家文化部主办“世界文化名人朱载堉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优秀奖;年全国第一届“博士杯”,书法大奖赛三等奖。有多首诗歌、散文,学术著述在全国报刊和国家文献上发表。鉴于唐雨奇同志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付出的努力探索,尤其在文化传承发展中葆有的先进理念和及取得的创新成果,业绩收入《共和国建设档案:中国灵魂?时代创新文化领军人物》一书,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暨中国高级专家学者联合会年颁发唐雨奇,大型系列经典文库《共和国建设档案》荣誉证书。中国世界华人作家艺术家协会年颁发唐雨奇,《大型系列经典文献》荣誉证书。文化界都知道,他是隐藏在南京市锁金村八号的文学大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南影视界》
年春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