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交通强国”战略,要通过加快包括公路在内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步伐,真正实现让老百姓出行更满意、幸福获得感更高的目标。这一点,徐州铜山交通局所有员工一直努力用行动践行着。
年底,铜山局为摸清全区农村公路实情,党委“一班人”每人带机关一名科长、两名下属单位工作人员,分赴全区18个镇、个行政村摸民情、听民意。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工作组定了“三不规定”:不坐会议室听汇报,防止纸上谈兵;不发调查问卷,防止中间人代劳;不开有镇村领导参与的座谈会,防止民声中夹杂官腔。
在46天的微服私访中,工作组成员记忆最深的就是这句顺口溜:“家里住楼房,出门乱咣当,遇车没处躲,啥时达小康?”一句顺口溜,折射出乡村道路的路况差距和群众期盼。
于是,党委决定在打通“大动脉”、让立体交通架起区域发展新格局,畅通“外循环”,让民生公交构筑“两城一家”新常态’的同时,加大农村公路的提档升级速度,改善“微循环”,促进农村公路网让‘诗和远方’和谐共处”
局长夏文喜介绍说:以前,区财政投资主要用于县级以上道路建设,镇到镇、镇到行政村、行政村到行政村的乡村道路则是属地负责,地方修路积极性普遍不高,有修路项目也往外推,导致年至年全区只修铺了90公里乡村道路。
为彻底扭转农村公路通而不畅的窘境,该局打破乡村道路建设投融资体制,建议区协调由财政兜底进行乡村道路建设,三年拿出10个亿修、改、扩建农村公路,按照先急后缓原则,分批实施。仅年就投入1.85亿元,对公里乡村道路进行提档升级,4米宽提高到6米宽,同时新建或改建30座桥梁,修路里程是前四年总量的1.76倍,其中好多是“最后半公里”。
经过努力,目前铜山境内镇到村、村到村的多个“小不点工程”相继贯通,一条条惠民利民路就像建设“交通强国”的一个个根基,这些根基已成为帮助农民实现“小康梦”的重要“加速器”和“孵化器”,听听他们怎么说。
棠张镇位河村菜农张成:以前路不通,旺季一天能卖斤就已经是个奢望了,现在公路修到菜地头,雇人采摘、称重、打包、装车一次齐活,每天能卖两三千斤,当时就可以拿到货款。
伊庄镇吕梁村吕正义:以前路不好,又是山区,土地贫瘠,一亩地收不了几个钱,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留下的基本是老弱病残和几个村干部,现在观光公路修到家门口,吕梁山和吕梁石立马乌鸡变凤凰,一年到头来这里观光、买石头的人上百万,这些人的到来,促进了农家乐、电商的飞速发展,都愿意在家门口挣钱。
汉王镇东沿村村长张祥军:前几年,因为交通不方便加上在镇里最偏僻,村民戏称自己住的是“山区”,村干部也就被调侃地叫成了“区领导”,我就当了几年“区长”。现在公路修到家门口,村民进城打工出门上车,和城里人没区别,种地的少了,我就协调两家国有大型企业流转土地种花卉苗圃,村民年终参与分红,我这个“区长”又变成了“经纪人”。
徐州工程学院学生邹光耀:一直期待到徐州的名胜古迹饱饱眼福,但很多地方路不通,下车要走很远的路,梦想搁浅。现在好了,不仅路多,有的还修到山顶、湖边,“诗和远方”的山水情怀终于实现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