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天子”
1、少年皇帝与太皇太后
年顺治帝去世,其第三、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年号康熙。康熙是在他祖母博尔吉特氏的照护和教养下长大的。他的祖母能谋善断,富有才识。顺治帝生前没有确立太子,康熙是由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做主继承皇位的。康熙早期的重大军国决策,大都是经他祖母指点而制定的。
2、剪除权臣鏊拜的威胁
(1)玄烨幼年即位,政务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鏊拜四位辅政大臣主持。四人之中,鏊拜虽居末位却大权独揽。索尼病故后,鏊拜更是目空一切,俨然以首席辅政大臣自居。
(2)康熙亲政后,依然想独揽朝政的鏊拜,严重地威胁了皇帝的权威。鏊拜不仅在朝廷中布满了同党,在八旗军中的势力也不容小觑。因此,康熙亲政以后,表面上对鏊拜优礼有加,先封他一等公,第二年又加官太师。与此同时,康熙召集一批年轻的侍卫练习摔跤,为除掉鏊拜悄悄做准备。康熙八年,一举剪除鏊拜集团。在这场重大斗争中,16岁的康熙所表现出的机智、勇敢和果断,足以令人称道,也预示着这位少年天子日后必将创造不俗的业绩。
二、平定三藩
1、何谓三藩
三藩是指清朝开国时所封的三个藩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吴三桂原为明朝山海关总兵,后引清军入关,镇压李自农民军,被封为平西王。尚可喜和耿精忠也都是清军入关前降清的名将。吴三桂镇守云南、贵州、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精忠镇守福建。他们拥有重兵,把持当地军政,不断扩充军力。其中,吴三桂所占地盘最大,兵力最众,势力最强。三藩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地影响了全国军政的统一和清王朝的安危。
2、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十二年()三月,尚可喜上疏,请求朝廷允许他归返辽东养老。康熙认为这是裁撤三藩的好机会,于是下诏应允其归老辽乐,并令该藩所属全部将士随尚可喜撤回辽东。这一来,触动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他们为了试探朝廷意图,假意奏请撤藩。康熙决心撤藩。吴三桂收到撤藩令后,便公开举起了叛旗。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无帅”,率兵进入湖南,并策动各地汉族将领倒戈叛清。于是,四川、广西、福建等地将先后发动叛乱,湖北、浙江的一些将领也倒向吴三桂。不到半年时间,叛乱之势几乎遍及半个中国。
(2)获悉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后,康熙决意平叛。他先派八旗精锐部队开赴荆州,挡住吴实业界北时,同时分东西两路集中兵力,组成战略预备队,随时保证前线用兵。南下清军与北上吴军在荆州开成隔江对峙之势。康熙又预先加强了南昌方面的防御力量,切断了吴三桂和福建叛军耿精忠的会合之路,从而形成各个击破之势。此时,陕西提督、内蒙古察哈部首领也加入了叛军的行列,使西北局势迅速恶化。康熙果断起用智勇过人的图海担任指挥,用八旗家奴组成一支临时部队,先后平定察哈尔、陕西的叛乱,稳定了西北局势。
(3)康熙十五年,吴三桂进攻广东、尚可喜之子叛附吴三桂,终成三藩之乱。清军在稳定了西北局势后,全力进兵福建,击败耿精忠,并以重兵迫使尚可喜归降,吴三桂陷于孤立状态。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病死,其孙继位,继续与清军作战。康熙二十年十一月,清军攻入昆明,最终平定了叛乱。
(4)平定三藩的战争打了整整八年,它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清王朝的中内集权制度也随之加强。
三、统一台湾
1、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明、清易代之际,荷兰殖民者乘机侵入台湾,盘踞台湾40年之久。民族英雄郑成功于年率兵驱逐荷兰侵略者,光复台湾。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嗣位,同清廷处于对峙状态。
2、统一台湾
(1)康熙亲政以后,采取了攻抚兼施的方针,开始筹划统一台湾。为了准备军事攻取,他经过反复斟酌,选定了既熟悉军事又了解台湾情况的姚启圣和施琅。康熙二十年()正月,郑经去世,其幼子郑克爽即位。康熙认为时机已到,即派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着手进取台湾。
(2)施琅原为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部下,降清后在福建沿海同台湾郑氏部队多次作战,后被康熙召往北京,当了13年内大臣。康熙深知其才干过人,故委以政台重任。施琅到福建后,积极训练部队,运集物资,察候风势,做好进兵准备。为了统一事权,康熙只令姚启对负责粮饷物资等后勤供应。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水师从福建铜山出发,经过7天战斗,攻下澎湖岛,促使郑克爽奉表投诚。
《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描绘康熙帝派施琅收复台湾凯旋归来的情景。
3、设置台湾府
统一台湾后,康熙决定在台湾设立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使闽粤江浙沿海连成一片,以此来强固东南海上防务。从此,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
四、抗击沙俄
1、沙俄对我国东北的侵略
从16世纪中叶开始,沙皇俄国不断向东方进行武力扩张,武装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和上游石勒喀河畔的尼布楚等地。
2、筹划自卫还击
为了收复被占国土,康熙进行了周密筹划。他两次亲赴塞外,巡视江北,实地观察边防情况,做好抗击沙皇俄国的准备。他还特意带着在宫廷服务的比利时传教士怀仁随行,在旅途中不时向他垂询欧洲各国的情况,特别是俄国的地理、气候和风土人情。为了做到知已知彼,万无一失,康熙还派满洲正红旗都统彭春、副都统郎谈化装成猎人,去黑龙江雅克萨城一带侦察地形,了解民情。
3、雅克萨之战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清军正式向雅克萨进兵,很快包围了雅克萨城。五月,俄军被迫投降,清军拆毁了该感城堡,宽大释放了被围投降的俄军头目拖尔布津。但是,第二年拖尔布津卷土重来,再次窃据雅克萨。康熙得报后,立即派部队前往,重创守敌。
4、《尼布楚条约》
(1)沙俄侵略者在雅克萨一再惨败,被迫表示愿意讲和。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中、俄双方签署《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及外兴安岭至海为中俄的东段边界;岭、河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这样,俄方领有包括尼布楚在内的额尔古纳河以西地区,并获得了通商利益;中国方面则收回了被沙俄侵占的雅克萨等地。
(2)《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谈判基础上签订的一个平等条约。它为边境人民赢得了一个长期的相对安宁的环境,更从法律和国际条约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属中国领土。
五、三征噶尔丹
1、清初蒙古
清初,中国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居今内蒙古地区,漠北喀尔部蒙古今蒙古国一带,漠西厄鲁特蒙古(包括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等部)居今天山北部和青海一带。康熙十年(),在内斗中得势的噶尔丹成了准噶尔丹汗,并凭借武力占据了维吾尔族居住的天山南麓。
2、噶尔丹兴兵作乱
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部蒙古为名,从科布多出兵东犯,兵锋直抵距北京仅多公里的乌兰布通。噶尔丹兴兵作乱,使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陷于一片混乱;而且,他还和沙皇俄国有所勾结,更加重了这场祸乱的危险性。
3、乌兰布通之战
面对这一严重局势,康熙决定督师亲征。入月,两军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噶尔丹依据有利地形,将上万匹骆驼缚足卧地,环列如栅,名为“驼城”,还在驼背上架起箱垛,蒙以湿毡,士卒在垛隙间发射火枪和弓箭。双方战整整一天,清军主将阵亡,但清军最终以优势炮火摧毁了驼城。噶尔丹大败,逃回科布多。
4、加强管理
乌兰布通战役结束后,康熙为了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在多伦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多伦会盟。通过会盟,康熙调解了喀尔喀部内部的矛盾,将其分编为34个旗,实行了清政府统一管辖下的盟旗制度,大大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与喀尔喀部蒙古的关系,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噶尔丹的末日
噶尔丹败走后,仍然盘踞在原咯尔喀地区。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两次新率大军进行征讨,并进驻河套西北的狼山一带。在清军多路兵力的夹击下,早已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噶尔丹服毒自尽。
6、评价康熙
综观康熙的一生,他在平叛乱、御外敌、定边疆的同时,对于国内社会经济也予以高度重视。他派人治理黄河水患,并六次南巡,视察河工;改革赋制,减免赋税,厉行节俭;重视文教,进用文士,并组织编成具有很大影响的《康熙字典》。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知识拓展
[康熙王朝与当时的世界]
15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历史发展从这以后再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了。如果忽略了康熙时代的世界大背景,孤立与静止地看待当时的中国,就很难解释中华民族在百年以后所面临的历史命运大转折。
康熙即位前夕(即16世纪中叶),中国和世界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紧要关头,都在经受战争与变革的动荡。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于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世界历史从此开始步入资本主义初期。当荷兰和英国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欧亚大陆的著名大国虽都依旧处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但各国统治者采取了不同的对策。法兰西的路易十四推行“重商”政策,善于选拔贤才,使法兰西在欧洲盛极一时。面临强盛的西欧,俄国的彼得大帝更不甘落后,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军事实力,推动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而与彼得一世、路易十四并称为17世纪后期、18世纪初欧亚大陆3个最杰出的君主之一的中国的清圣祖——康熙帝,论功绩,他对国家的贡献不亚于其他两位君主,平三藩、进台湾、击沙俄、征西北,巩固统一,发展经济,硕果累累,政绩赫赫。但面临世界历史大变迁,康熙帝并没有敏锐地觉察到这将对世界格局和中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仍以天朝大国自居,居功自傲、自我封闭,丧失了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
反观康熙盛世中的中国,尽管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但这些都是落日余辉般的辉煌。正是在这一时期,封建专制独裁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开,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可怕的伏笔。
由此可见,康熙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一个很好的时机。
教材答疑
学习思考
1.康熙剪除鳌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教材P15)
提示:鳌拜专权威胁皇帝权威,为巩固统治地位,康熙剪除鳌拜。
2.试分析康熙平定三藩的历史影响。(教材P17)
提示: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
3.清王朝在台湾设立府县,对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什么作用?(教材P17)
提示: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使闽粤江浙沿海连成一片,以此来巩固海上防务。从此,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4.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到康熙时有什么变化?(教材P19)
提示:秦朝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南下,康熙时长城的作用已经不再是抵御少数民族南下。
固守长城的阵地也不符合清军的作战习惯等。
自我测评(教材P20)
结合康熙在平叛乱、御外敌、定边疆等方面的主要事例,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提示:平叛乱指平定三藩叛乱,统一西南各省。御外敌指雅克萨战争及其之后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定边疆指降服郑克塽,统一台湾,并驻兵屯守以防西方殖民者侵略;三败噶尔丹,统一漠北地区;实行清政府统一管辖下的盟旗制度,加强中央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这些措施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抵制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对加强中央集权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20)
结合材料,说一说清军为什么能很快取得进击雅克萨的胜利。
提示:(1)知己知彼。康熙帝14岁亲政时就留心于边疆的山川形势研究。他两次亲赴塞外实地观察边防情况,派将领实地考察雅克萨,并向南怀仁询问欧洲及俄国的详细情况。(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及早为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以确保万无一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