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华记忆革命先驱者王少华

年,徐州少华街小学在学校基建工程中,发现当年王少华烈士纪念堂的遗留砖石,并将其在校园里,筑起一处门头,仿照当年纪念堂形式,建立“王烈士少华纪念堂”遗址。一砖一石,睹物思昔,无限感慨。在王少华烈士殉职周年、徐州市少华街小学成立年之际,特撰文志之。“王烈士少华纪念堂”当年建在少华街小学内是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少华街小学是我市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英才辈出的全国名校。两位革命先驱曾结缘于该校,这两位分别是韩志正先生和王少华先生。年辛亥革命周年之际,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博士向全球捐赠尊孙中山先生铜像,少华街小学就是藉此申请成功,孙博士曾亲自来到学校参加铜像揭幕,这是当年徐州的一件历史大事。

谈到王少华,不得不说韩志正及少华街小学。韩志正字元方,年生,著名学者、诗人、革命家、教育家。年考中光绪癸卯科举人。但他看到了清王朝的腐朽没落,并不醉心于功名。年,他在徐州发起“不缠足会”,为解放妇女,强民救国而奔走呼告。年,韩志正偕长女韩中英留学日本,同时会见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组织。年回国后,韩志正任徐州师范学堂监学兼任国文教员,并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联络四方同志。协同韩中英筹办徐州第一所女子学校——坤城女学堂(今少华街小学),这是淮海地区有史以来首次出现的女子学校,开启了淮海地区现代教育的先河。年韩志正被举为铜山县第一任民政长。年成为国会议员,年任铜山县教育局局长,年卸任居家,年卒于家,享年70岁。

北伐前,少华街小学本为徐州第二女子高级小学,系由逍遥宫(后改为斗姥宫)改建而成。北伐后改为少华街小学。抗战军兴,徐州沦陷,伪政府设为徐州市少华街小学。抗战胜利,易名为:“徐州少华街中心国民小学”,为徐州市四所中心国小中,规模最大者。年徐州奉准改为省辖市,学校更名为:“徐州市第四区少华街中心国民小学”。纵观少华街小学的校名更迭,可见王少华在徐州人心目中的影响力之强。

王少华(--),姓名应该是王宗琦,字少华。医院后的江家巷(后改为金家巷),徐州醒狮小区一带。根据一位90岁老人回忆父亲的描述,王少华身居官宦之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清代的武官,王少华有一副武夫的相貌,满嘴巴的络腮胡须,身材高大粗壮,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接受很好的教育,个性率直,养成担当义气、勇拒强暴的志向。徐州北关的王场,据说是王家的林地。关于王少华的资料很少,尤其是家世。

王少华出身官宦人家,但是思想却很维新。光绪32年(年),王少华28岁,去南京在省办的自治讲习所学习,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下,接受民主自治思想较早,加入同盟会,成为徐州地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回徐后,在文庙明伦堂(今二中)举办铜山县自治研究所,自任所长,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宣统元年(年),王少华与韩志正、祁汉云、王学渊、梁惺初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发起成立“铜山同志会”,评论时政、激浊扬清,商讨除弊救国大计。

宣统三年(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民众积极响应,纷纷宣布“独立”。“铜山同志会”纷纷上街鼓动宣传,编写歌谣传唱,如:“八月十九武昌城,起了革命军。黄兴总司令,全国上下齐欢腾”。在韩志正担任铜山县民政长时,王少华就被推选为县议员,跟随韩志正在县署内任职。

当年12月3日徐州同盟会会员韩元方、王少华等,在文庙自治研究所召集地方各界知名人士商讨革命事。决定成立“铜山县军政府”,段书云为政务总长,林开谟为民政长,徐占凤为军政长,张佐卿为财政长。王少华等拟好电文,准备通电全国,宣布铜山独立。王少华在去电报局途中,遇到电报局译电员王鸿甲,得知张勋在南京被击败后,已于午间到达徐州车站,段书云等封建官绅已前往车站叩见张勋。王少华闻讯极为震惊,电报便没有拍发。徐州宣布独立的革命活动流产。

辛亥革命军从南京北上,年1月13日(农历辛亥年腊月26日),韩志正、王少华等邀集铜山县各界爱国人士在铜山县商务会(今市政府地址)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迎接革命军进徐州事宜。会议一致推举韩志正、王少华、王锐生为代表前往三堡迎接。出发前,王少华另有要事不能前往,便由韩志正、王锐生前往欢迎。韩志正曾在《丁卯六十年感旧诗》明确记载此事:“辛亥革命兴,徐被兵劫,土匪四集,予与王君锐生往迎南军郑司令为成先到,兵去匪逃,地方乃安。”

年1月19日徐州光复,张勋军队逃避到山东。革命军入城时,“五色旗鲜明,铜鼓咚咚,气概威武,势不可挡。民众亦有自动列队热烈欢迎的。”2月,铜山县自治政府成立,废徐州府,地方各界推举韩志正为第一任民政长。杨世祯被推选为铜山县大彭市总董。王少华被推任为县政府交际长、视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宣布废除镇、道、府制,取缔封建体制,设立参议会,建立共和体制。教育方面,开本新式学校,设立公共图书馆,王少华创办大彭市第六小学,自任校长。徐州各县也在积极推进共和制度。

此时,清帝尚未退位,辛亥革命军的军事行动尚未完成。年春,讨袁军总司令黄兴令驻徐州的第三师师长冷遹,率部北进利国驿、韩庄一带掩护徐州,以便讨袁大军集结徐州。岂料三师将士士气激昂,刚抵运河,未待命令,即向北军冯国璋、张勋部队进攻,血战三昼夜。无奈众寡悬殊,后援不及,不得不南撤,离开徐州。

因为徐州地处南北两大政治势力的对接处,又是双方军事力量对峙的前沿,所以辛亥革命军的撤离徐州,迅速给徐州局势带来极大影响,而且是至关生死存亡的影响。

在北伐军南撤后,铜山县自治政府失去依靠,也随之解散,徐州处于无政府状态。当时,直鲁联军的孙传芳、张宗昌、褚玉璞、晚晴保皇党死硬派张勋的辫子兵,均盘踞在山东兖州一带,一直在窥视徐州。徐州空虚,社会上流氓、土匪猖獗一时,在城内到处打劫,徐州社会秩序大乱,百姓人心惶惶。为了保护一方安宁,避免土匪骚扰,7月15日为维持徐州局面,徐州知名人士集会共商保境安民之计,并选举民政长代理人,徐致堂(徐州第七工厂厂长)与王少华均得47票。徐因家有老母,必须朝夕奉养,不能担任。王少华挺身而出:“我家无老母,为家乡甘愿负此重任,以报地方父老殷望。”担任代民政长。

王少华自告奋勇,被推为代理民政长,入县署办公。王少华在铜山县衙门内办公,日夜与地方上的志士仁人共同商讨保民安靖之策,将个人安全置之度外。他亲自带领民团日夜巡查,凡是遇到土匪行抢,抓捕后立即处决。仅仅用了三五天时间,徐州城内秩序安定了。

张宗昌、褚玉璞、张勋得知徐州是一座空城,便急速把部队开进了徐州城。铜山遂告陷落,这时县署内仅剩下王少华一人,不少人劝他暂避,王少华说:“职责有关,不可离也。”

辫子兵进城后发现有民众组织和民政长,张勋即派兵向民政长勒索粮草、饷银。7月20日-22日王少华拒绝张勋部下连日的索要军粮,逼其摊派饷银的无理要求,拒绝扰民,张勋指使人将王少华关在县府里,百般凌辱,残酷毒打。当时也有好心人暗地劝王少华一走了之,到外边暂避一时,逃出这是非之地。王少华却不愿临阵脱逃。因此,虽遭受辫子军的辱骂与毒打,并不干示弱,知道这些辫子兵乃是一群乌合之众,封建余孽,是不可理喻的东西。王少华始终不屈,因不愿与张勋共谋复辟大计,又因张勋把本应讳莫如深的复辟一事,告诉了王少华,张勋担心败露,7月26日晚将王少华杀害后,制造跳楼假象,使王少华蒙冤百年。另有传说,王少华既不愿助纣为虐,又不愿再受凌辱,无奈于是日午后便在县衙内喝下金强水(硝酸水)跳楼而死!年仅三十五岁。

(王少华被害,或是说跳楼身亡,或说是服下金强水(硝酸水)跳楼,或说被张勋匪兵杀害抛下楼,伪称坠楼而亡。无论如何均与张勋部下威逼迫害有关。王少华牺牲时间,一说是年7月22日,见徐州文史资料8-18;一说是7月19日,见版《徐州市志》。王雪樵先生《王少华诔序》说王少华“官七日而终古”,若从7月15日当选、次日就职计起,应是22日殉职。现在多取7月19日一说,不妥。)

全城百姓闻信非常悲恸,王少华出殡时,百姓们自发送殡,人群在十多里长。王雪樵《王少华诔序》说“会葬者千人”。可知送殡队伍当有十里长。彼时,张勋怕激怒百姓不好收场,通令所部,不准一兵一卒出营,张勋自己也没敢步出自己的帅府一步,以防徐州民变。

北伐后,社会安定,地方百姓及知名人士联名将王少华的英雄事迹,具文上报当时驻在徐州的北伐军最高长官冯玉祥将军,要求建一所王少华纪念堂,这是徐州百姓呼声,以此纪念英雄,他维护了徐州城的治安,又抗拒了军阀的粮响摊派,为民造福一方,值得纪念。冯玉祥看过呈文,大加赞赏,遂将呈文转呈南京政府。南京政府获悉后,不但同意,还拨来一批款项。冯玉祥又出资赞助。原拟在云龙山下择地修建,然专款不足,乃在斗姆宫后院改建,其地距少华牺牲处及故居均相临近,又有小学,可谓适得其所。斗姆宫后院经过修整,于右任亲笔题写“王烈士少华纪念堂”匾额红底金字。堂内有王少华遗像,并有香案、林森、冯玉祥等人所赠纪念物、万民伞、对联等物。年5月,日军轰炸徐州,少华纪念堂被摧毁。

人们又将县署街改名为“少华街”。年5月,日本侵略者攻占了徐州,后来改了许多街道的名字,但也没把少华街这体现民意愿望的街名换掉。少华街这个街名是用烈士鲜血换来的,也是全城百姓众望所归的结晶,但愿少华街永垂徐州的史册。

王少华以身殉职后,有人赞曰:“南军南去北军来,革命同仁危甚哉;有志县尊拼一死,长留风范在徐淮。”其师汪子敬挽联曰:“明知事不可为,竟无一语阻拦,我惭友道;莫谓数由前定,留有百般遗憾,谁识君心?”

王少华纪念堂落成后,前来送挽联的文人雅士更是多不胜数,根据文史学者王大勤先生研究,王雪樵作《王少华诔序》,这样写道:

“呜呼哀哉!兰萎当门,膏煎长夜,鸟一鸣而惊人,官七日而终古……近识涕零,万家震悼,赠赗者多金,会葬者千人……”

王学渊挽:“勤事竟捐躯,保障有灵,应胜桐乡祀朱邑;频危犹执手,烦霓谁诉,欲排阊阁问巫咸。”

祁世倬挽:“乱端如飘风急雨之来,君膺县政,我达商情,方期共济时艰,数日危城无恙在;噩耗当月黒灯昏而至,功既告成,名应不朽,竟尔自抛生命,千秋孤愤有谁知。”

王雪樵挽:“各有志,竟扬镳,志惰我无成,卅年学莫名一艺;守危城,刈群盗,城全君竟死,五日官已足千秋。”

胡修川挽:“才难不其然乎,此地无人孰继起;世乱犹未已也,如君早死尚知机。”王少华先生,是徐州自辛亥革命以来,为民做主、不畏强暴、共济危难、以死明志的第一位烈士,是徐州现代史上位推进徐州民主、社会进步、实现孙中山先生民族复兴宏愿的第一批革命先驱者的代表,他的英名理应彪炳史册!只是由于王少华殉职甚早,身世、行迹资料甚少,百年风雨涤荡,以致不为世人所了解,是一憾事。今有少华街地名传承至今,供人踏访抚今思昔;又有少华街小学为当今名校,以其价值观精神培养数以万计的学子,光耀神州。今又在原址上复建的“王烈士少华纪念堂”落成,实是一大幸事,倡导爱国敬业,推进民主文明,其意义不可谓不深远矣。王少华作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徐州有识之士,为了徐州百姓安宁,为了追求民主解放,坚持正义、忠诚信仰、不惜一死、敢于担当,在反封建、反压迫的道路上,为我们这座古老的城市再次添上凝重悲壮、有情有义的一笔!光彪史册、令人敬仰!

赞赏

长按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
QQ营销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rongzx.com/lswh/1462.html